宋代七夕的风俗节物

2024/9/17 来源:不详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今宵两星相会,正乞巧投机。

借佳期,道一道这宋人七夕。

宋人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引用过《岁时杂记》的记载,介绍说当时京师每次在七夕节前十日,用水泡绿豆或豌豆,天天换些水助种子发芽,芽渐长,五六寸左右。等到其苗能自立,就移置小盆中,到乞巧那日,能长至尺许,这就谓之生花盆儿,“亦可以为葅”还可以做腌菜吃。

去年的尝试做种生

生花盆也叫种生。《东京梦华录》中介绍: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篮彩缕束之,谓之“种生”。

古人待豆苗长高用红或蓝丝带扎起来,后世保留风俗,也叫“巧芽”,可替代七夕巧针,摘芽尖投水看影。清乾隆《雅州府志》中说“先期用水浸豌豆,令芽长尺余,遗女儿。女儿摘取芽尖投水中,对月照之,或现针影,或露花影,相与为欢,谓之得巧。”

小麦与猫

宋代还有一种微缩造景似的玩法:拿小木板覆盖泥土种上粟谷,生出苗来后,放置迷你小茅屋、花木,当做作农家村落的样子,宋代人们称作谷板。

宋时东京七夕前三五日就很是热闹。

“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夏季池塘满荷,折来未开的荷花骨朵——天然的并蒂莲难得,《夷坚志》里有池莲生双头,才子金榜题名的神异故事。宋人喜欢那种祥瑞气氛,自己想法子假装造双头莲花,取个好意头。与如今情人节满街玫瑰花不同,当时执这样一枝“假”荷花走在路上,路人见了也能被感染上一些美妙的愉悦。双莲节作为七夕的别名也就容易理解了。

夏日荷花早已上市,收到掉头断枝的鲜花也不用伤怀,正好取来效仿宋人的游戏。我是用双面胶交叠把花蕾粘在一处,朋友确实没看出来是假的并蒂莲。

今年做的假并蒂花

“当时尽有风流过,谪向人间作瑞莲。”

按傅芸子先生的考据,唐宋玩具摩睺罗,源自梵语mahoraga的音译。原是蛇首人身的形象,本土化后改造成可爱的泥孩儿。

七夕前,内庭贵宅都会装扮摩睺罗。修内司按惯例进献摩睺罗十桌,每桌三十枚,大的至高三尺,有用象牙雕镂,有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缕金珠翠。宫中这些摩睺罗衣帽、钗镯、佩环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制作。

宋人对摩合罗上心程度是完全不输现在的二次元手办阿宅,“以造彩装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这样说起来如今玩家们打造防护装备也不是没有鼻祖啊。

泥孩儿在平时没有什么用处,在七夕特别畅销。宋时开封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加饰男女衣物,大小不一,价亦不廉,其中有极精巧,饰以金珠的,其直不资。

摩睺罗作为可爱讨喜的代名词,受到人们追捧,那日市井儿童会穿着荷叶半臂,手举荷叶,效仿摩睺罗的样子。而后这习俗随着宋王朝从中原迁移到江南。

据传唐代七夕有一习俗便是“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佛典在东土演绎出意料之外的故事。当时的妇女借浮于水中的蜡制婴孩祈求生育。唐·薛能的《吴姬十首》中有:“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银台弄化生。”

到了宋代,人们以黄蜡印做水禽之类浮在水上。凫雁、鸳鸯、鸂鶆、龟鱼,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

荷塘鸳鸯图清沈铨安徽博物院

蜡热易融,遇冷定型,密度比水小,在没有搪胶小黄鸭的时代,用蜡来做浮水的玩具也是有巧思。让人惊诧。

《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

唐宋蜜饯中有一类细致的品种,人们会选用合适蔬果,比如枸橼、木瓜之类,雕刻后再蜜渍加工。唐刘恂《岭表录异》中说枸橼:肉甚厚,白如萝卜,南中女工,竞取其肉,雕镂花鸟,浸之蜂蜜,点以胭脂,擅其妙巧,亦不让湘中人镂木瓜也。

苗族雕花蜜饯via网络

人们并不满足蜜饯单纯作为食物享用,他们同时追求精致的外形来满足视觉感受。宋代有专门的“蜜煎局”,专门负责宴会之上的糖蜜花果、咸酸劝酒之类的食品。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着“高宗幸张府节次略”,单子中便有数种雕花蜜饯。花

雕花蜜煎一行:雕花梅球儿、红消儿、雕花笋、蜜冬瓜鱼儿、雕花红团花、木瓜大段儿、雕花金橘青梅荷叶儿、雕花姜、蜜笋花儿、雕花橙子、木瓜方花儿。糕

萍乡花果via网络

从字里行间,慢而细琐的功夫下那般甜蜜用心,真让人浮想联翩。后世笔记中小儿女供牛女,往往镂瓜茄为灯,又有状花鸟与镌诗句的做法,生动。员

而这种技艺目前仍然小范围保存,萍乡花果、云南雕梅、玉林茶泡、湖南万花茶……这是很难得的。外

宋人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宋代七夕“人形”的果食在当时也是比较特别的,购之互相馈赠。在福建沙县七夕节会有白糖筑的糖塔,其中也有人形模样的品种。

via沙县文旅

孟元老记叙的“果食”便是后世所说的“巧果”了。这种点心有各种各样的样子。方胜形状是两菱形交连接的传统模样,在如今的糕点中却很少看见了。

via故宫出版社

糖面为果食延续了很久,《清嘉录》里有七夕巧果,用面与糖,绾作苎结形状,油炸令脆,通俗呼为苧结。而如今吴地很少听说这些,反而是山东抓果之类,保留了一些痕迹。

七夕之日,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这种做法颇隆重,像过年一样。《梦粱录》卷四记载更详细。“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并且女子的衣物冠饰多少会带有节日元素。“宫姬市娃,冠花衣领皆以乞巧时物为饰焉”,而这种做法影响后世。如明代女性逢节令穿应节图案的吉服,刘若愚《酌中志》:“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启祯宫词》:“七夕金针进印监,掌宫催著鹊桥衫。”

七夕乞巧图南宋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望月穿针,以彩缕过者为得巧的习俗在唐宋之前便形成了。《开元天宝遗事》:“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北宋也是如此。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南宋时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饾饤杯盘,饮酒为乐。

人们在数日前,以红熝鸡(茜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

而上文所道的节物将铺陈开来: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女子们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望月穿针。也有把小蜘蛛安盒子内,等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

本文未标注的配图,由

陈喜悦耶

象罔境提供。可移步一观《临安十二时辰|宋代人如何过七夕?实景重现七夕货郎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