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中所见农村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的发展
2024/10/6 来源:不详元代农业生产显著发展,农产品的商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市场逐渐勃兴。“野艇买瓜果,村坊罗酒浆”,“霜落果园金橘熟,潮通江市火鱼肥”就是对农村商业市场勃兴的典型描写。广大的农村市场不仅服务于农业生产和村民日常生活所需,而且通过“商贾通有无,贸易稻与粮”的方式,成为供应城市需求的商品基地。
农村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及其意义
元代农村中既有“妇工务蚕桑,农力勤稼穑。人理此其本,庶用给衣食”的男耕女织,也存在“白鸥长绕分鱼市,红杏深藏卖酒家”的商业经营,不少村落存在贸易市场,有的还发展出有综合经营色彩的小酒店,“野店酒常笋”。
农村市场的类型
元代的农村市场多称“草市”或“虚(墟)市”,但其规模大小无法一概而论。第一,以村为市。“云埋山骨冷,日落村市红”,村中为市是最为普遍的农村市场。元中后期,长期活动于江浙的诗人钱惟善曾至一小渔村,见到“对门灯火三家市”。至正间,在江南为官的金元素说“西乡”村中有早市,“晓市鱼虾乱,晴空鹤鹳遥”,可见元代农村早市、日市、夜市一应倶全,村市亦有它名。
第二,依山为市。元人以“不知山市更长短,试问梅花月几分”,“自携斗酒赴佳招,山市江村锦翠交”等诗句描述时人在山市中游逛的热闹场景。太仓人吕诚和朋友曾一同游览杭州,在三桥埠周围见到山市,“乱山围草市,荒埭接江津。杉竹通蛮僚,麖麋贩猎人”&,群山围绕,市在其中,市中杂有出售猎物的山间“蛮僚”。这样的山市显然是为了便利周遭地区的山庄居民而成,也说明多个山村可能共有一个山市。
第三,近水为市。元代不少乡村傍水而建,利于交通,便于运输,予乡村居民以便利。元诗中称之为“水市”“沙市”“海市”等,如:“柳桥过水市,荷港入湖田”气“桄榔满种缘山逻,翡翠新收越海墟”。周遭民众以水为生计,“鱼虾换酒沙边市,鸥鸟忘情堤上翁”“鱼盐争集海市晓,鸡犬不惊田社秋”,出产鱼盐进行贸易。“山人早集市,如在紫翠乡”,元后期江西南城人胡布经常早起至“湖墟”赶集,市集中民众“盈余两贸易,匮乏各充将”,将生产的盈余物品带至水边市,贸易有无。
第四,环庙为市。广大乡村地区分布着诸多寺庙、道观,一定程度上可满足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寺观周围人流量大,很容易形成集市。而庙市中最具特色的商品应当是纸钱,“家家买纸谢龙神,甘雨应期龙有灵”、“出江风力便,买纸赛龙君”,村民为求风调雨顺与旅行安全,在庙市买纸祭祀。即使是不信巫觋之说,也“济胜来祠宇,随缘进纸钱”。小姑山庙市中的商人因巫婆神汉的恐吓,最终也是“纸钱勃窣旋风鹦”,烧纸进香了事。
农村市场与镇市的形成
乡村与各类农村市场之间互有促进,大部分地区是“草舍聚成新市井,桃蹊引入旧园林”,在村落或周围出现集市。廼贤在安喜县东南50里见到陉邑县故城“今为墟市,民居甚众,豪商大贾皆集”的旧城变为墟市的状况,亦是同理。有的地区则是先有市而后有村,前引居庸关北的永明宝相寺即是先有庙市,而后形成“环邨列墟市”的聚落;马臻亦有“清心今即古,白屋市成村”之句。这些地区因为贸易缘故形成居住区,从而发展成村落。
农村市场商品的增加
乡村居民在生产之余,将各色盈佘产品携至农村市场贩卖,市场中粮食、果蔬、布匹、水产、药材、酒类等商品一应俱全。农村市场中的各色商品的交换,不仅可满足村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和城乡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粮食
粮食是农村市场中最常见的商品,“锦溪桥头鱼米市,亦有朝鼓鸣如鼍”,乡村市场粮食交易规模可观,许多市场直接以主要商品命名。元中期黄镇成隐居福建邵武,在山村躬耕为食,“地收钟一亩,人籴斗三钱”自身消耗与税收之余的粮食便拿到市场上贩卖。
不过,粮食贸易大量的利润为商人、地主所盘剥,农民由于要偿还债务,秋收时不得不贱价出售粮食,豪商地主乘机囤积居奇,待来年青黄不接时又高价出售,此时买进高价粮食的仍是个体农民。“商贾通有无,贸易稻与粮”,虽然元代农村粮食的商品化十分可观,但其中隐藏着的是农民破产的增多与两极分化的加剧。
纺织品
纺织品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农村市场的重要商品。元代的纺织品可分为丝织品与棉织品。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中贸易便已存在,“贫家桑地狭,买叶疗蚕饥”,蚕的结茧需要大量的桑叶喂养,若桑叶不足,便只能“典衣买叶供蚕食”想尽办法购置,否则蚕老不能成丝。
其中元代纺织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棉纺织业的普及与规模的扩大。大概在南宋后期,由闽广来的南道棉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由西北传来的棉花也传入东部。元代承继了宋代已有的这种发展势头,进一步推广普及到长江、淮河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可见,棉纺织品在元代很大程度上取代丝织品,成为人们穿衣的首要选择。
果蔬
果蔬是元代民众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城乡居民每日买之。在广大乡村中,果蔬种植十分常见,但其规模不尽相同。如三门山中的小山村,“果树连园收芋栗,豆花满地散鸡豚”,俨然一派水果生产基地的面貌,而王冕在不知名的荒村见到“山童分紫夢,野老卖黄瓜”,商业化水平不高,至于更多的如“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卖笋野人形似鹤,插秧红女髻如云”等诗句则展现了一副如同采集经济下的贸易图像。
水产
元代乡村市场上水产也很丰富,其有别于城市中流通性市场的特点,一般依渔业资源而设,当地有生产才有所贩卖。元中期,柳贯出游杭州,见浦阳“去县五十里溪流始大,有鱼蟹之产”,“溪水添流到石紅,小家残户占渔商”,因渔业资源形成小的聚落,其中的村民以经营水产为业。
牲畜
无论什么时代农村中总是遍布着六畜,元诗中有关民众因饮食、耕作、祭祀等对牛、羊、鸡、鹅等牲畜产生消费需求的描述很多。比如,元初道士马臻则在《冬日村中即事》中写钱塘一代年关将近“岁稔鸡豚喧野市,寺昏钟磬出疏林”,村民为置办年货购买鸡和生猪,市场上充斥了鸡豚喧声,很是热闹。
酒
元代对酒实行禁榷制策,但乡村自酿酒与城市不同,通常不在禁榷之列,一般以出城三十里为限,许村人自酿自卖。“村村私酒人扶醉,处处官田吏促收”,村中的酒被称为私酒,是与“流入城中酿官酒,日课豪家千两金”的官酒相对而言的。
农村市场的特点
元诗对农村市场的记录不仅仅限于对其类别和流通的商品,若仔细加以揣摩,还可从中看出农村市场的若干特点。
市时的延长与市期的缩短
元代农村市场类型除前文所述“村市”“山市”“水市”“庙市”外,还可按开始时间分为早市、夜市等。其中,乡村早市贩卖食物、柴薪等日用品,最为乡村民众所需。元中期居住在江浙乡村的潘纯见到村中白天尽日有市,“日出渔舟集,日入市贾罢”,集市开到傍晚才结束。乡村中还存在着定期的集市,而无论是市时的延长,还是市期的缩短,都是元代各地农村商业市场勃兴的重要表现。
城乡间商业联系更加密切
元代乡村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的商品供应基地,村民生产的各种物资除在农村市场交易外,也纷纷卖入城中。而且还有大批商人前往乡间,挑选可获利的商品。城乡间的商业流通在茶叶生产贸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可见元代乡村作为城市商品供应基地而使城乡联系更加密切的事实。乡村市场本身消化商品数量毕竟有限,唯有与城市市场结合,将商品贩至城市,方可使农村市场保持持久活力,其结果便是乡村更深入的卷入元代商品经济大潮中,城乡关系更为密切了。
地区差异大
元代农村市场的基础大多并非市场化的专业商品生产,而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简单商品流通。村民所能交易的商品大多是农业生产的盈余,因此其形态与规模都会受到诸如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区差异很大。
元诗所见海外贸易的发展
元人立国之初受商业影响较深,商业意识浓厚,因此对海外贸易较为支持,这使得诗人群体比之其他朝代对商业的看法更为开放。有元一代,东南地区兴起了泉州、庆元、广州等贸易大港。自西亚、非洲、印度、日本、高丽等地的象牙、犀角、翡翠、胡椒、熏香、折扇、刀具、玉器等商品经由海商贸易来华,中国海商亦崛起于三洋之间。
总之,元代农村市场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为之繁荣。而且乡村市场的突出表现为经营时段的延长与城乡间商业联系的加强,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商品的供应基地。但也可以看出,元代农村商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