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专栏荔枝与御仙花博物学中的荔枝
2024/12/2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二、文物中的荔枝形象
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捧荔枝侍女》图
《捧荔枝侍女》线描图
侍女手捧荔枝款款行走的形象,描绘了唐代贵族生活中食用荔枝的场景。
南宋佚名《荔枝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荔枝图页》局部之一
《荔枝图页》局部之二
北宋赵佶《荔枝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赵佶(传)《写生翎毛图》大英博物馆藏
《写生翎毛图》(局部)
宋徽宗是历代皇帝中实现“荔枝自由”的第一人。他不仅在宫中成功移植了荔枝树,还开花结果了,兴奋之余写诗《宣和殿荔枝》庆祝。荔枝种植技术在宋代得到提升,产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全国荔枝产量大大增加;而宋代发达的海运贸易又保证了荔枝在内陆市场甚至周边国家的流通,荔枝的生产、销售得到良性发展。荔枝开始出现在集市中,普通人对于荔枝也不再陌生。即便如此,荔枝价贵,寻常百姓还是吃不起的,于是发明了“荔枝膏”。《东京梦华录》载,六月时节,汴梁的“巷陌路口、桥门市进”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以乌梅、去皮桂、熟蜜、生姜等材料熬煮而成的荔枝膏,其中主料并无荔枝,只因味道如荔枝,酸甜适中,通透爽口,称为“荔枝膏”。宋代诗人曾丰在《五羊中秋热未艾》中写道:“椰子簟凉肤起粟,荔枝膏冷齿生冰。”
南宋林椿(传)《荔枝白鹇图》
南宋佚名《离支伯赵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钱选《荔枝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
钱选《荔枝图卷》局部之一
钱选《荔枝图卷》局部之二
明佚名《荔枝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代剔红荔枝绶带鸟纹圆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赵大亨《荔院小憩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是一幅表现士人恬适生活的小景作品。庭院凉亭,树茂果繁,一人憩息于亭中凉床之上,充满清幽恬淡的情调。关于作品名称,清代鉴藏家梁清标旧题“薇省黄昏”,《石渠宝笈续编》亦从其名。近代有两种认识:一是“薇省黄昏”与画意不尽贴切,应称“薇亭小憩图”,见《中国美术全集》;一是杨仁恺认为梁清标将荔枝误为紫薇,故应更名为“荔院小憩图”,见《国宝沉浮録》。
福建莆田荔城区东阳村的荔枝树
北宋·赵抃《提刑邢梦臣度支连理荔枝》:“嘉阳天远被薰风,荔子呈祥郡馆中。庇本莫将慈竹较,媚时宁与瑞莲同。并柯昼耸烟光动,异干霄空月影通。奇木幸逢真赏笔,谁誇丹实一庭红。”
宋张即之《上问尊堂太安人尺牍》所使用荔枝纹砑花笺(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笺纸制作精良,荔枝图案清晰可见,与精彩的书法相映成趣,整件作品清新素雅。
明朱瞻基《食荔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朱瞻基《菖蒲鼠荔图》故宫博物院藏
《菖蒲鼠荔图》和《食荔图》以工笔绘之,一只小老鼠啃食红色荔枝,完全刻画出小老鼠贼眉鼠眼的样子,偷偷的啃食着荔枝,而红荔与“红利”同音,为吉祥寓意。
明佚名《荔鼠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沈周《荔柿图》故宫博物院藏
“荔柿”谐音“利市”
明王铎《花卉卷》中的荔枝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汪由敦节书张九龄《荔枝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李方膺《设色花卉》横幅上海博物馆藏
一篮新摘下来的荔枝几乎占据整个扇面,上面横斜着有两枚荔枝的折枝,这小枝骨力强大似钢筋,有篆书意味,与甜美靓丽的荔枝果形成对比,无论是笔墨、色彩,还是构图,这种题材,完全是齐白石个人的面貌。花青的叶子用浓淡不同的墨线勾筋,与荔枝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果篮用淡赭石和墨相间,似有皮质带子缠绕筐边和提手。两只蜜蜂嗡翁飞来,很有拙趣,显灵动。齐白石早年有钦州游历三年的经历,对荔枝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他画的荔枝,不管是写生的,还是写意的,都刻画出了荔枝的神韵,特别是个人独具的金石书法造诣,使他画的荔枝更具有了超常的笔墨功力,这一点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早年曾做过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无论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齐白石都勇于尝试,其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我国历代绘画中,以荔枝为题材的不在少数,除了上面介绍的,还有不少。如沈周的《荔枝苍鹅图》;明代荔枝仙宋珏的隶书《过徐文长故居》诗轴;清代扬州画派代表人物华喦的《鹦鹉荔枝图轴》;岭南画派先驱居廉的《蔬果鸣蝉图扇面》;齐白石的《多吉多利图》等等。
人们把成熟裂开的荔枝作为人生运道利势大开的象征。而且荔枝还有利子、吉利、多利的含义,以荔枝为主题设计制作的器物悠久流传。除了书画,在工艺美术品中也有不少荔枝的形象,材质有金银、玉、象牙、犀角、漆器、陶瓷等,作为富贵人家日常所用器物,或小巧可爱、或纹样精美,让人心生欢喜。
两宋之际荔枝被官方定为祥瑞图案,设计应用在贵重器物之上,用以标识官阶品级和日常生活装饰,反映了主流社会对于荔枝图案审美价值的认可,将其由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需求层面。
宋鹦鹉荔枝金饰件河北易县窖藏出土易县文保所藏
唐末宋初·宋白《中酒》:“静嫌鹦鹉闹,渴忆荔枝香。”
南宋荔枝纹环形金饰江西安义县南宋淳祐九年()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环形金片上点焊镂空三角形栏框,其上再炸珠焊荔枝及枝叶纹。底片上有二金丝小环扣。
江西省博物馆藏南宋荔枝纹环形金饰,制作匠心独运,以“炸珠”工艺制作成金粟,然后焊接成荔枝形状。遥想宋人穿戴之场景,恰如南宋无名氏《南乡子·咏双荔支》:“深结花工知。赐与衣裳尽是绯。曾向玉盘深处见,隈随。两个心肠一片儿。从小便相依。酒伴歌筵不暂离。只恐被人分擘破,东西。怎得团圆似旧时。”
南宋银鎏金荔枝纹饰品(巾环)
宋代锤揲瓜果荔枝纹银鎏金盘江苏溧阳出土镇江博物馆藏
银鎏金盘锤揲出甜瓜、石榴等多子果实,间饰荔枝,体现宋人多子、立子的美好寓意。工匠使用锤揲技法制成高浮雕效果,凸显瓜果纹饰高过盘沿,其观赏性大于实用性。
金代定窑荔枝折枝纹盘模河北博物院藏
该盘模是目前所见出土最早荔枝纹陶瓷制品,盘模中心精心刻琢折枝荔枝图案,栩栩如生。
元代卵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高安元代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馆藏
高足杯为元代常见器形,陶瓷和金银质地均有出土,也称“马上杯”。杯身模印如意纹开光,荔枝纹清晰可见。此高足杯为酒具,器型和纹饰是蒙汉民族融合的历史物证。
明永乐青花荔枝纹盘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永乐青花四季花果纹莲花式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盘局部荔枝纹之一
盘局部荔枝纹之二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瓶身青花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素底无釉,为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名贵宫廷用器。
明成化青花瓜果花卉纹黄釉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明成化年制款
盘局部荔枝纹
明天启红釉荔枝形水盂大英博物馆藏
明白玉阴刻荔枝纹圆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剔红荔枝纹圆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红荔枝纹圆盒打开状态
明剔红荔枝纹圆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荔枝纹盘底部
荔枝纹盘侧面图
明剔红荔枝圆盒故宫博物院藏
明剔红荔枝圆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剔彩荔枝纹圆盒故宫博物院藏
清剔紅荔枝形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剔紅荔枝形盒另一面
剔紅荔枝形盒打开状态
清代紫檀荔枝式盒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象牙染色荔枝形鼻烟壶(缺盖)故宫博物院藏
清染色象牙透雕荔枝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白玉荔枝形鼻烟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荔枝形鼻烟壶另一面
白玉荔枝形鼻烟壶打开状态
清乾隆反瓷镂空荔枝式杯故宫博物院藏
清犀角镂雕荷花荔枝纹杯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