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消夏的古人
2023/9/8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立夏已过,气温一天天升高。挥汗之余,不禁思考,没有空调、没有冰淇淋的古人究竟要怎么熬过夏日的闷与热?翻书品卷,不仅感叹古人消暑的智慧与妙招,读着读着,似乎闷热与烦躁也渐渐消散无影踪了……
翻开唐诗宋词才发现,原来冰淇淋在唐朝就已经露过脸了,那时候它叫酥山。酥是一种奶制品,如奶油般,把它淋在盘子上,形成山峦样的造型,插上花草等装饰品,放进冰窖里冷冻后,酥山便做成了。讲究的人,会用贵妃红和眉黛青把酥山染色,不仅看着赏心悦目,而且吃起来通体舒爽。杨万里在《咏酥》中写道:“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酥山带给他的快乐,也是一座小小的冰山。
若穿越回古代,我最想去的是宋朝,理由是这时已经有了“冷饮专卖店”。“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冷饮。在挥汗如雨的时节,人们不用去担心闷在体内的火热无法消除,相反,要纠结的是该买什么冷饮?光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就有荔枝膏、冰雪冷元子、金橘雪泡、姜蜜水、漉梨浆等,品种多样、花样繁多,丝毫不逊色于如今的各式饮品。最重要的是,还都是真材实料的水果制成。这样一想,反而有些羡慕千百年前的古人了。
古时也有一些名称沿用至今的冷饮,比如酸梅汤和绿豆汤。绿豆汤是做法最简单的冷饮之一。《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写道:“将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解暑。”喝上一碗绿豆汤,就是把夏天盈盈的绿意喝进了肚中。
酒酿,古人称之为醪糟。《楚辞》中有言:“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王逸注曰:“言盛夏则为覆蹙干酿,提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酒寒凉,又长味,好饮也。”去除米酒里的酒糟,只保留上面清香醇美的部分,放在冰上浸染寒气,然后啜饮,那份甘甜的滋味足以让昏昏欲睡的午后彻底地清醒过来。
和现在一样,冰镇水果也是古人消暑的良方之一。“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没有冰箱,就用泉水和井水代替,向大地寻求冰爽,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水果中首推西瓜,这是大自然为人们量身定制的解暑水果,文天祥曾在《西瓜诗》中写道:“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吃上一瓣,真像一团雪塞进口中,清凉与甘甜直入肺腑。
可是,连水果也有吃腻的时候。古人干脆把目光投向了树上的叶子。杜甫在《槐叶冷淘》中写道:“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把新采摘的槐树叶子捣出汁,用来和面做面条,煮熟后捞起冷藏。这样不仅色泽青翠可爱,而且萦绕着淡淡的清香。吃上一口,仿佛是槐叶上的清风和晨曦都落在了舌尖,暑气全都被挡在了树冠之外。
看来,就算没有空调,古人也能有各种办法消暑。在舌尖上觅得一份清凉,在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时候,尽可安享绿树阴浓夏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