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无华却无法淡忘中国青年网
2023/1/16 来源:不详作者:蔡体霓
“天凉好个秋”,正是读书时节。前些日子,看到报上刊登了熊佛西先生的照片,他戴着眼镜,伏案执笔,背后几排书。文中称他为“平民化戏剧家”,他生于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于是,我不由地想起家中书架上有一本熊佛西写的《山水人物印象记》,此书当时重印过,过去了70多年,后来由海豚出版社再版,我从宁波书城将它购来。
这本散文集在熊佛西的著作中是较为稀见的,收文30篇。前有《小记》,写得很简略,只是讲了出书的经过。而首篇的《先来一点闲话》,倒是可视作此书的序言。作为一位剧作家,他说:“二十年来,关于戏剧理论的文章,也写了差不多了,再写恐怕要成为无病呻吟了。”显然,这是他的谦辞,为换一种形式来给写作做个开场白。他写道:“现在只好冒充风雅,谈谈个人所见到的山水和人物,不拘形式,不事藻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将这些拉杂的印象记载下来。”书中的文字从他的生活、经历、与人交往中得来,内容扎实。
熊佛西在桂林住过几年,那篇《桂林风景甲天下》写得相当细致,并非走马观花般的游记。文中道:“任何风景的优美都与季候时刻有密切关系。春有春景,秋有秋色。晴日有晴日的情调,雨天有雨天的风趣。风景随着季候时刻而转变,桂林的风景尤其是这样千变万化,有时甚至一日数变。不过我认为欣赏桂林的风景最好在雨后,这时景物格外清新。其次是在月夜,月夜漫步桥头或月牙山下,在夜阑人静月到天心之际,银色的雾笼罩着整个桂林城,群峰披戴着一层乳白的纱幔,是桂林最美的时候。”读后印象较深,倘他日到桂林,亦可随之看看。
熊佛西在书中记下不少风物。在《桂林的三宝及其他》一文中,除了马蹄、豆腐乳、酒,他感兴趣的是大众的食物,说“绿豆沙”价廉物美,解渴又消暑。还有米粉,吃法颇特别,小碗里放着稀稀的几根米粉,清汤中漂着两片薄薄的马肉,一点葱花,少许胡椒,一人有时可以吃三四十碗。他又写到桂林的金橘,味道非常鲜美。金橘任何省份都有,但像桂林这样大、这样甜的,的确少见。
再说说熊佛西先生,他不但是戏剧教育之经纬者,还是一位文学家。当年与许地山、徐志摩、闻一多、冰心等大师有深交,并共同致力于文学事业。书中所记的人物,有田汉、柳亚子、徐志摩、梁启超、许地山、齐白石、汤定之、王梦白等,说都是自己认识的前辈或师友。因此笔下人物较真实可信,有一种诱人的魅力。
《忆志摩》一文写得动人:“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在北大教书……某夜,我们在勺园小集,记得正是深秋的阴霾天气,北风呼呼地刮着窗纸,落叶纷纷在院内卷起。熊熊炉火,一杯清茶,我们互谈心曲,他说往事如梦,最近颇想到前线去杀敌!”在作者心里,觉得不能忘记的是志摩的风趣和对待朋友的态度,说他待朋友“天真、诚挚”。不少记人之文,多有史迹可寻。在《南国剧翁田寿昌》里,读者可以看到洪深、伏园、老舍等人的身影;在《牯牛山下中秋月》一文里,可以看到茅盾、柳亚子的音容笑貌。这些文章,还让人读到了抗战的历史背景。
我想,这本书是值得珍视的。
(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