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阳何以消夏宋人的消暑纳凉之趣
2024/10/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www.znlvye.com/xtbb/bxbb/960.html
夏天,是一个绿意盎然、鸟语蝉鸣的好时节。但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在没有空调冷气的宋朝,宋人是怎样消暑纳凉的呢?他们自有自己的祛暑之道,或利用自然,或亲近自然,或回归自然,用最本真的方式来对抗夏季的酷暑与燥热,彰显出宋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趣。
以扇为凉: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扇子是夏日的代表,有着“摇风”“凉友”等别称,被广泛普及应用。宋代诗人朱翌有咏扇诗云:“宫纱蜂趁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摇摇云母轻,袅袅琼枝细。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清丽婉约,极尽折扇绰约纤巧之身姿。苏轼《贺新郎·夏景》中写到团扇:“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洗浴过后,伊人悠然地看着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手中摆弄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玉手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而在北宋刘子翚的《夏日吟》中,出现了类似于风扇的“扇车”:“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重檐邃屋昼生阴,反易天时在谈吐。”扇车能够制造“长风”,使屋内“骤然生阴”,真是奇思妙想,令人称奇。宋人曹勋形容扇车之精巧:“良工巧制鲍鱼形,短架圆机扇比名。十幅怀箱尘不到,一轮因刀羽犹轻。辗回剧暑轩楹去,载得长风枕簟清。”周密《武林旧事》“禁中纳凉”一则载临安皇宫避暑时“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阇婆、薝蔔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这里的“风轮”很有可能是“扇车”,制造清凉的同时也将芳香传满宫殿,宫人“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扇子作为消暑纳凉的日常器具,融入了宋人的趣味生活。
以竹为具:北园竹万个,想见清簟凉
宋人也尤爱各种竹制用品。如凉席在当时称为“凉簟”“夏簟”,用竹条编制而成,凉爽宜人,祛暑降温。李清照《一剪梅》: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苏轼在《南乡子·自述》中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此“玉簟”“凉簟”就是古人所用凉席,因编织精美而被诗人冠以雅称。此外,宋人也有用竹床消暑纳凉者。李重元《忆王孙·夏词》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苏辙《病退》诗:“冷枕单衣小竹床,卧闻秋雨滴心凉。”夏日的竹床对午睡或病退都大有裨益,为宋人增添了丝丝清凉。“竹几”,又称“竹夫人”“青奴”“竹奴”,类似今日的抱枕,是用竹皮编织的长圆形竹制品,中空透风,用于搁臂憩膝,成为宋代民间常用的取凉用具。竹几早已有之,但“竹夫人”的雅号首见于北宋苏东坡《送竹几与谢秀才》:“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苏轼自注曰:“世以竹几为竹夫人也。”而黄庭坚则认为竹夫人是凉寝竹器,似非夫人之职,而称之为“青奴”。有诗:“秾李四弦风拂席,昭华三弄月侵床。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从竹制纳凉用品的种种雅称,可见宋人之风雅。
以瓷为枕: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瓷枕也是宋人消暑纳凉的日常用具,有着“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之誉。李清照《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之语。躺在如玉般的瓷枕上,夜晚的凉气浸润全身,暑气尽消。日用之外,瓷枕也用于馈赠亲友。张耒有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李纲《吴亲寄瓷枕香垆颇佳以诗答之·瓷枕》言:远投瓦枕比琼瑜,方暑清凉惬慢肤。莹滑色侵蕲竹簟,玲珑光照博山垆。便便何必书为笥,栩栩方将蝶梦吾。枕上片时聊适志,黄粱未熟到东吴。此处化用“庄周梦蝶”“黄粱一梦”之典,巧妙赞誉了瓷枕的清凉安神之效。同时,亲友以瓷枕相赠,诗人以诗作答,不仅疏解夏热,而且维系感情。夏天的炎热都在宋人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互动中一一消解。瓷枕作为一种消暑器具,成为宋人情感沟通的桥梁,充满生活意趣。
以冰为用:白莲盛玉碗,冰乳碎交茶
今有“冰镇西瓜”,古有“沉李浮瓜”。与冰镇西瓜类似,古人将李子和瓜果放进冰水或凉井中冰镇,用以消夏解暑。李重元《忆王孙·夏词》曾曰:“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夏日“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就是利用冰块达到冰镇效果。除了冰镇水果用以解暑,宋代还有各式冰饮。《啰唝曲·冰饮》载:“白莲盛玉碗,冰乳碎交茶。闲来看日暮,消暑沁云纱。”开封城中售卖花样繁多的“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白醪凉水、雪糕、雪团、雪泡缩脾饮”等各式冰雪制品。杭州城中也有“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等冰雪爽口之物。冷食也是开封菜品的一大特色,“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其“绝冷之食”应该就是加冰菜品。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储冰方法,冬季采冰,以供夏用。不过宋代以前冰块价格昂贵,平民很少消费。宋代用冰逐渐平民化,开封城中可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贩。杨万里歌咏《卖冰人》,诗曰:“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窖子南山下。”卖冰人的吆喝声就能祛除夏日烦闷,人人喜笑颜开。夏季用冰已成为宋人的生活日常。
以水为乐: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
亲水,是宋人纳凉避暑的首选。闲暇夏日,宋人以水边避暑为乐。秦观《纳凉》曰:“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在莲池边的柳树下,诗人坐倚胡床观景纳凉,将闲适之情演绎得自然生动。葛天民《夏日》中亦有描绘水边纳凉之景:“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赵公豫《纳凉》云:“移榻空亭纳晚凉,更深露下芰荷香。行云敏捷如流水,爱有游萤入画梁。”水边凉爽,一望无际的荷叶为夏日增添了清凉之感,荷花成为诗人吟咏的最佳意象。南宋诗人杨万里不仅在暑热之时泛游荷花池上,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成为夏日咏荷的千古名句。湖边避暑之外,宋人还利用山中瀑布消暑纳凉,将亲水发挥到极致。宋画《纳凉观瀑图》描绘的正是这样的场景:一老者身着白衣袒胸斜坐在水阁内登高观瀑,自得其乐,凉意更胜,今日看来依旧生动鲜活。
以心为静: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宋人消暑的最佳方式是心境的超脱,即“心静自然凉”。陆游《夏日》对“热凭静胜”有独到见解:“赤日黄尘褦襶忙,放翁湖上独相羊。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空斋一榻翛然卧,闲看衣篝起篆香。”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言:“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寺中煮茗,修心养性,自然忘却夏季苦热。苏舜钦《夏意》用静谧之境塑造清凉之感:“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在幽静的别院中乘凉,透过竹帘欣赏盛开的石榴花,静谧无声,午睡中被清脆的流莺声惊醒,倍觉安静和清凉。宋人温革特别强调静心消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无论何种避暑方式,只有心灵的宁静才能抵挡夏季的“炎热”和“躁动”。宋人的夏天也在各种避暑之道中显得妙趣横生,正如南宋僧人元门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作者:李潇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