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古人是如何进行消暑祛热的呢

2023/9/8 来源:不详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很多人都觉得酷热难耐。想必小伙伴们都躲在房间里一边喝着冰镇可乐,一边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吧,但是千百年前,古人又是如何消暑的呢?

在古时候,平民百姓多是用扇子进行祛热的,古时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他取了个雅称“凉友”。有些富贵人家会买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符合他们的身份。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

到了汉代的时候,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腾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

到唐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靠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到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就会凉快起来了。

扇子也罢,“凉屋”也好,身上是凉快了,但是嘴巴却享受不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大热天的,不吃点冰凉之物冻冻嘴巴,怎么会舒服呢?所以,冷饮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藏于地窖,以备在夏日来临之时能吃上一口冰饮降温。在周朝的时候,就为了消暑设立了专掌“冰权”的“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这足以说明当时冷饮的珍贵。

到南宋的时候,冷饮产业发展至巅峰,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古代史料记载来看,到南宋时,冷饮的品种十分丰富,市面上出售的有数十种: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

除了以上方法,古人还有别的消暑妙招。我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相当的凉快,正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