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方用药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技术
2025/3/14 来源:不详遣方用药,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方剂,作为中医学术的核心技术,其内涵深邃,历史悠久,凝聚了历代医家的智慧与心血。我深知,掌握用方的技巧,对于中医临床的成败得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每一张方剂,都是对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的体现。通方,是对某种疾病普遍适用的方剂,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对方,则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而制定的方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组方,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灵活组合各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验方,则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具有确切疗效的方剂,是中医临床的宝贵财富。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深知方剂的重要性,因此,我总是不断学习和探索,力求掌握更多的方剂和用方技巧。我深知,只有心里有底,才能在面对各种疾病时,从容不迫,运用自如。遣方用药,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遣方用药能力,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
其一是“通方”。
通用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智慧,它代表着一种能够针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的策略。这种策略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根据疾病的特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加减变化。例如,对于咳嗽这一常见病症,止嗽散便是许多医生所钟爱的通用方剂。它既可以发散病邪,又可以收敛肺气,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们会在此基础上加减药材,如麻黄、杏仁用以宣散肺气,黄芩、桑皮用以清除内热,浙贝或川贝用以化痰止咳,沙参等用以滋养肺阴。这样的加减变化,使得止嗽散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咳嗽病症。同样,在妇科领域,逍遥散和四物汤这两首名方也展现出了通用方剂的魅力。它们的治疗范围广泛,涵盖了众多妇科病症。通过巧妙地加减药材,医生们能够轻松驾驭复杂的病情,实现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清代的傅青主先生,被誉为“妇科圣手”,他所创制的方剂大多源于这两首名方,通过加减变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治疗效果。这种通用方剂的应用策略,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智慧,也揭示了许多老中医的不传之秘。他们通过掌握一首通用方,或者运用一首方剂通治多种疾病,展现了一种简洁而实用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在初诊时,这种策略可以作为一种试探性的治疗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基础。其二是“对方”。
在中医的世界里,药性犹如阴阳,存在着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有些疾病在辨证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倾向,仿佛是两极之间的较量,非寒即热,非阴即阳,非虚即实,非表即里。这种对立的态势,在颈椎病的辨证中尤为明显。当颈椎病属于寒证时,葛根汤成为了治疗的首选。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我会加入苍术、附子、羌活、威灵仙等药材,它们与葛根汤相辅相成,共同抵御寒邪的侵袭。而当颈椎病呈现热证时,益气聪明汤则成为了良药。我会在其中加入木瓜、苡米、枣皮、石斛等药材,它们与益气聪明汤协同作用,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再比如痈疽毒疮这种外科疾病,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提出了简洁明了的分类方法:阴阳二证。阳证者,用西黄丸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阴证者,则用阳和汤以温阳散寒,化瘀通络。这样的分类方法,既简化了治疗过程,又提高了临床疗效。然而,在辨证的过程中,有时我们可能会被假象所迷惑,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时,我们就需要在二诊时转方,考虑到治其对立面,或者进一步探索是否存在第三方面的因素。例如,疾病可能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等复杂情况。因此,作为医者,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三是“组方”。
组方之道,非单一方剂所能穷尽,需以多首方剂相互搭配,方能全面把握疾病的各个层面。当面对复杂的病机时,浅尝辄止的思维方式往往难以奏效。以咳嗽为例,此症颇为棘手,若仅凭通用方止嗽散而未能奏效,则需深入探究。外感风寒,可选取杏苏饮以散寒止咳;若风邪较重,咽喉痒痛,则当改用金沸草散以加强祛风止痒之力。若属外感风热,则桑菊饮可奏清热宣肺之效;若风邪重而咽喉痒痛,则可加用桑杏汤,并辅以蝉蜕、僵蚕以增强疗效。若病因为外寒内饮,则宜选用小青龙汤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痰咳之症,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可助化痰止咳;若兼见虚象,则改用金水六君煎以益气养阴、化痰止咳;若兼见热象,则当选用清气化痰丸以清热化痰;若兼见虚寒之证,则阳和汤可奏温阳散寒、化痰止咳之功。对于劳咳之症,月华丸或百合固金汤等方剂均有良好疗效。这一组方策略,涵盖了五个证型,共涉及十首方剂。虽然复杂,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对于每个疾病,不论是否曾亲自治疗过,都应全局在胸,了解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明确病情的转归,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指挥若定,游刃有余。其四是“验方”。平常要多收集一些单方、验方、食疗方,可补充辨证论治的不足。患者吃药总是有心理负担的,配合一些单方、验方,特别是食疗方,病人非常乐意。例如:治疗干咳,我常配合观音应梦散;治疗子宫肌瘤,配合雪羹汤;治疗冠心病,配合黑芝麻金橘饼;治疗腰痛,配合路边荆炒公鸡等,既有效又好吃。患者也愿意积极配合。
提到食疗,我认识了老中医陈益石、林丽华夫妇。陈先生是潮汕著名老中医陈映山的儿子,除了继承各种家传效验的丸散膏丹,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病疗效好,深受患者欢迎之外,他又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提出“一病一食疗方”的口号。在香港渔人码头设点进行具体实践,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理念,对于发挥中医的优势,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应该有积极作用。
学好中医临床,不仅要掌握各种诀窍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高尚的医德。因为中医诊断疾病的方式独特,全靠医生的望闻问切,没有仪器的辅助,这就要求医生在临证看病时,必须全神贯注,细心观察患者体内发出的各种信息,认真分析外在因素对患者机体的影响,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在遣方用药时,医生更要汲取古今名医的成法成方和成功经验,不能胸无点墨,随意凑方,仅凭个人经验行事。同时,医生还应掌握一些食疗、食补、养生、保健的方法,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医生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治病后要多思考、多总结,带着一个充满信息、有准备的头脑上临床,才能不辜负患者的期盼。中医临床医生的风险比西医更大,因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全由一人经手与承担,患者的生死安危全系医者的一念之间。因此,医生既要有敢于担风险、治大病的勇气,又要小心谨慎,考虑周全,步履稳健。正如唐代著名临床家孙思邈所概括的:“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关键在于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治病救人看做是一种使命和人生追求,而不是一种金钱交易。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序言中告诫医者:“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愈之,德逾于此。”这正是对医生高尚医德的最好诠释。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应当以这位传颂千古、享誉中外的前辈为表率,高度重视医德,大力发扬医德,以自己的情操和终生不懈的敬业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医#